近日,《求是》杂志刊发高层重磅文章《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》,里头指出:
“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,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,避免‘一市独大’的弊端。”
众所周知,这几年“强省会”成为潮流,甚至可以说是中西部行之有效的崛起途径,且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。
当下中美对抗升级,内循环箭在弦上,高层却罕见提出“中西部避免一市独大”。
背后的玄机,绝不简单。
1
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是, “避免一市独大”与“强省会”是否矛盾?
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,应该记得2018年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中,有多个省会城市被点名“引领带动作用不够”,比如个沈阳、南京、哈尔滨。
当时的措辞包括“龙头作用不够”、“省会作用不够“、“中心城市作用不够”等等。
2019年,同样在《求是》杂志上,高层还撰文《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》,点名武汉、郑州、成都、西安这4座中西部省会城市,表扬“发展势头较好,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。”
图源:澎湃新闻
就在不久前的8月24日,陆铭作为当批最年轻的专家,参加了在中南海召开的经济和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,与高层面对面。
饶有意味的是,陆铭著有《大国大城》,一直坚定支持发展大城市。
这在当时被普遍解读为中国城镇化路线或将转变,具体表征之一就是“强省会”模式会更加明显。
现在没过多久,风向标变了吗?
2
为了更好地解答这个问题,我特意回翻了过去几篇文章。
2018年中央巡视组那一次的点名,被普遍解读为省会带动作用不够。
实际上,那次被点名的有厦门、沈阳、大连、济南、青岛、南京、哈尔滨7座副省级城市城市。这里面不仅有省会,还有非省会城市。
因此,非省会城市其实也需要承担龙头作用,经济带动作用。这一点,完全符合高层培育多个中心城市的精神。
最重要的是,“双子星模式”多出现在沿海省份,比如沈阳VS大连,济南VS青岛,南京VS苏州,杭州VS宁波,福州VS厦门,广州VS深圳。
这里没有一座中西部城市。所以这些试图强省会的地方,并没有在高层所提及的“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,避免‘一市独大’的弊端”的涵盖范围内。
我们再看看2019年《求是》杂志《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》原文表述:
“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。经济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比较明显。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等特大城市发展优势不断增强,杭州、南京、武汉、郑州、成都、西安等大城市发展势头较好,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。”
对武汉、郑州、成都、西安4座中西部城市的表扬,是归在“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”这一论述子集下的,说明高层先承认了区域与城市“极化”这一事实。
而且表扬它们“发展势头较好,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”属于对现实的客观描述,等于没有明确支持“强省会”,也没有明确反对。
而陆铭参加座谈会后,高层也并未明显提出中国城镇化路线的变更。而国家之前的思路以徐匡迪为代表,“新型城镇化必须严重控制特大城市的盲目扩张”。
说白了,决策层从未有矛盾表述。“强省会”是近年民间鼓吹与市场行为、地方政府行为。
但如今高层提出“避免一市独大”,又是出于什么用意呢?
3
中国城市体系里,不同城市有不同的竞争维度。城市的竞争,无外乎人口、人才和产业三个维度。
除了一线城市和少数强二线城市,绝大多数城市抢人,首先就要从自己本省的人口盘子里面来挖潜。
“强省会”最重要的意义,就在于它具有显著的人口吸引力。在人口老龄化、劳动年龄人口下降、人口规模即将见顶,各个城市展开“抢人大战”的背景下,一个省份能不能抢到人,关键就是看省会城市。
成都、武汉、郑州、长沙、合肥这几年的进击之路,似乎证明了“强省会”是中西部内陆省份唯一可走的一条路。
图源:21世纪经济报道
但这些预设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盘,就是中西部省份,尤其是中西部大省的人口。
成都、武汉、长沙、郑州这4座中西部城市,所在省人口至少都在6000万量级。其中河南、四川甚至是1亿量级。
以成都为例,成都实际管理人口约2200万。这当然值得正面解读,彰显了城市的活力与魅力。但另一方面,这也意味着在现有技术和管理条件下,城市接近承载量的天花板。
按国务院之前的批复,北京、上海常住人口规模要控制在2300万、2500万以下。为达到这一目标,北京、上海只能严防死守。
如今成都管理人口突破2000万,武汉离2000万也不远了。这是否意味着这些中西部继续“强省会”之后,是否也会在不久的将来面临京沪类似的成长烦恼。
所以,要避免一城独大。
那么,减掉成都、武汉的2000万,四川、湖北分别还剩8000万、4000万,这部分人还能不能拥抱城市化,还能不能享受城市的美好生活呢?
答案是肯定的。但实现起来,就需要在“强省会”之外,培养“副班长”。
此外,刚刚结束的五中全会,中国在时隔55年之后,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再次出现“备战”的词眼。
“备战”与“内循环”相得益彰,让中西部又迎来了战略“备份”的机会。
按照同样的逻辑,既然国家不能把宝全压在东部沿海地区,需要在中西部“备份”。那么,中西部省份把“鸡蛋”都放在省会这一个“篮子”里,显然也不是唯一的选择。
4
特别补充一点,这一次说的是“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”。那么大家关心的问题来了,谁是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?
图源:21世纪经济报道
要知道,省会首位度偏高本来就是中西部省份的普遍特征,“强省会”比比皆是。
不同于大家的印象,中西部首位度最高的省会居然不是成都、武汉,而是银川、西宁、拉萨。但考虑到这些城市所在的西北、高原省份的实际状况,主要囿于地理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,确实不能放弃“强省会”。
剩下中西部省份中,湖北、河南、湖南、四川、陕西、安徽、广西都可能需要多元化。
其中,最应该的还是四川和湖北。
首先,成都、武汉作为省会,拥有较高的城市地位和区域声望,都是副省级城市、国家中心城市,也是传统的大区中心城市。2019年GDP总量分别高居全国第7、第8位,这也是广州之后,中国省会城市的第2、第3位。
两个城市在省内都拥有极高的首位度,均超过35%,接近40%。首位度太高了。
图源:DT财经
第二,四川和湖北都是大省,2019年GDP总量分别高居全国第6、第7位。如果这样的大省能够搞成多元化,更有示范性意义。
值得一提的是,高层曾要求四川“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,健全城乡统筹、区域协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,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,推动各区域共同繁荣发展、同步全面小康”。
四川随即于2018年4月提出构建“一干多支”发展格局。当年5月24日-6月15日,时任四川省委书记先后前往绵阳市、德阳市、自贡市、宜宾市、泸州市、南充市、达州市调研,希望这些地区在全省“一干多支”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。
2018年6月29日至30日,四川省委召开十一届三次全会,作出实施“一干多支”发展战略,构建“一干多支、五区协同”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部署。
其中以宜宾、泸州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川南城市群拥有长江黄金水道,食品、机械、化工等产业基础厚实,智能终端、轨道交通、通用航空等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很大。
湖北更是早在2010年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“一主两副”,明确了襄阳、宜昌的副中心地位。
宜昌的航运条件明显,2019年更是力压武汉,作为湖北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一个国家物流枢纽。襄阳则主打陆权,位于郑州-重庆高铁与武汉-西安高铁的十字相交,是湖北省内仅次于武汉的高铁枢纽,在整个中西部高铁版图都占据重要战略地位。
2017年,湖北把“一主两副”扩大成“一主两副六极”,六极包括黄石、荆州、荆门、黄冈、孝感和十堰。
四川、湖北当仁不让还有一个原因。如今成渝继续京津冀、长三角、大湾区之后,成为第4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城市群。不出意外的话,长江中游会是第5个。
但这两个城市群内部“塌陷”情况较长三角、大湾区要严重,这会制约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。如果能多培养几个增长极,则利于城市群的产业协同与长远发展。
考虑到成都、武汉的已有地位,多来几个小兄弟帮自己,并不会削弱竞争力。倒是郑州、长沙需要好好考虑,目前省内首位度不算高,如何避免自己独大,还能保持住自己的吸引力?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Notice: The content above (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)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,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.